Subjective Versus Objective Accommodative Amplitude :

Preschool To Presbyopia

                                            心得報告   姓名:曾開遠

   在驗光的實務經驗當中,一直有在討論就是在於幼年孩童的驗光,有人使用散瞳藥水,證明調節完全因藥物停止做動,而使用於幼年的驗光處方使用,但許多論文也討論散瞳後的驗光處方是否就可以在臨床上使用?也有論文討論使用散瞳藥水驗光與檢影鏡驗光是否取得驗光處方一樣?這一切都代表幼年孩童的調節一直都是在驗光過程中的一大考驗,所以我選擇這篇論文的主要原因是它並沒有使用散瞳藥水來確定幼年孩童到中年老花的調節度差異。

 

   文中使用三個方式來測驗,第一種是push-up的測驗方式,一個可調節的視標慢慢拿近,在這個拿近的過程當中有兩個問題存在,第一個問題是每一位操作者的技術差異,使得速度差異與反應數速度以及判斷距離的不同導致距離倒數的數據略有差異,而距離越近時倒數數據則會有相當的差距,因此看到文中結論在次要目的也無法找到一個臨床上使用的公式,第二個問題是每一位測驗者對於模糊點的定義也有不同,這在幼年孩童產生了高達正負5D的差異,因為幼年孩童的測驗控制比起成年人更為困難。第二種是minus lens的測驗方式,固定距離後慢慢將凹透鏡放置在單眼前,這個測驗結果相對穩定,正負差異也相對小,眼睛的晶體因為眼前放置的鏡片而有適應的動作,睫狀肌呈現最大值後也將無法超越極限,除非經由長期視覺訓練才有機會,而且自己如果嘗試過此測驗,在測驗的過程中會產生不舒適的感受及壓迫感,所以大多數的測驗者就可以清楚的理解測驗已結束且數據正確。第三種是Proximal Stimulated的測驗方式,使用一台開放式的電腦驗光機,並將視標放置在不同距離位置驗光,將電腦驗光的數據做為結論及圖表。

   調節功能在生活中會因為許多因素而有差異,工作的種類、生活的方式、居住的環境…等等,我們可以在文中發現除了第一種測驗方式因有施測者與被施測者的差異使得數據落差較大以外,後兩者的線性圖形極為類似,雖然這不代表不使用散瞳劑的驗光與調節數據非常精準,但對於生活中眾多因素的干擾下,差異不會有極大的落差,拉回實際的臨床來看,因為臨床工作者的我們無法像做實驗時控制變數,使自己需求的數據獲得驗證,所以生活中的干擾其實也是臨床工作者的我們必須注重的一環,這篇論文屬於數據的統計,在這篇統計之下發現幼年的驗光中還是需要時間、精神及信任,當然可以使用藥水直接控制調節,在藥物的控制之下可以完全的放鬆,但換個角度看,一個人每天從睜開眼後就會有調節的介入,再加上每個人對於肌肉的控制力道不同,有人低落有人超前,所以如果可以花點時間慢慢使用檢影鏡驗光,不使用電腦驗光機以及藥物觀察類似單一驗光數據,而是使用檢影鏡觀察一個動態的驗光數據,我想這對於孩童的眼睛調節會是更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Anderson, H.A. and K.K. Stuebing, Subjective versus Objective Accommodative Amplitude: Preschool to Presbyopia. Optom Vis Sci, 2014. 91(11): p. 1290-3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怡碩視光眼科診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